当前位置:首页 > 问答 > 正文

未成年人保护🛡游戏实名认证新规落地,助力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环境

场景引入

晚上九点半,刚写完作业的初中生小陈拿起手机,熟练地点开常玩的那款竞技游戏,屏幕上突然弹出一条提示:“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新规,您的账号已被纳入防沉迷管理,今日游戏时长已用尽。”他愣了一下,嘀咕道:“啊?这就自动下线了?”——这样的场景,正随着2025年8月全面落地的游戏实名认证新规,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日常。


新规到底变了啥?
这次升级可不是小打小闹,从2025年8月起,所有游戏平台必须严格执行“实名认证+人脸识别”双锁机制,简单说就是:不光要填身份证号,还得刷脸验明正身,想用爷爷奶奶的身份证蒙混过关?系统直接弹窗警告:“身份信息与人脸不匹配”,当场熄火。

甚至那些号称“海外版”的跨境游戏也一样管得死死的——只要在国内运营,全得接入国家统一的防沉迷系统,半夜想偷摸打游戏?凌晨0点到早上6点直接锁死服务器,未成年人压根连登录按钮都点不了。

为啥非要“刷脸”这么严?
以前光靠身份证认证,漏洞多得跟筛子似的,孩子偷拿家长身份证注册、网上花几块钱租号、甚至找黑产代过认证……防不胜防,现在刷脸一上阵,相当于给每个账号配了个24小时保安,真人、证件、账号三重绑定,想钻空子?门都没有。

最狠的是支付环节也要刷脸验证,小学生想氪金抽卡?刚输入密码就跳出一张脸识别框——这关过不去,648块钱?一分都别想掏。

家长这回能松口气了吗?
新规落地后,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打游戏的时间肉眼可见地变少了。

  • 时间管控自动化:周末法定3小时,到点直接踢下线,连“再赢一局就睡”的挣扎机会都不给。
  • 消费提醒直接推手机:孩子一旦尝试充值,家长绑定的手机立马收到短信+APP推送双预警,想瞒天过海?没戏。
  • 深夜游戏彻底杜绝:以前藏被窝里搓屏幕的“夜猫子”们,现在只能乖乖睡觉。

不过也有家长吐槽:“管得住游戏管不住短视频啊!”——别急,听说下一步就要整顿短视频平台了。

孩子们买账吗?
中小学生们倒是心态复杂:低年级的嘟囔“好不容易周末想放松下”,高中生则无奈“连唯一减压方式都被掐了”,但有意思的是,不少孩子反而觉得“轻松了点”——以前总忍不住想肝活动,现在系统强制下线,反倒能理直气壮告别“肝帝”生活。

也有机智党研究起“破解攻略”,但很快发现:人脸识别随机弹窗+异地登录预警,啥骚操作都扛不住系统巡查。

长远来看,堵不如疏
新规说到底是个“硬兜底”,但真要想让孩子健康上网,还得靠家长多陪聊、学校多引导,比如周末带孩子爬山、打球,或者一起玩会儿主机游戏(家长陪着玩不受限),比单纯堵游戏有用得多。

说到底,防的不是游戏,而是失控的沉迷,能把时间平衡好,偶尔放松玩两把也不是啥洪水猛兽。

未成年人保护🛡游戏实名认证新规落地,助力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环境


新规就像给未成年人的网络世界装了道防护栏——撞上去会疼,但能避免栽进更深的坑,2025年这个暑假,或许正是很多家庭重新思考“如何与科技共处”的契机,毕竟,现实世界的阳光,永远比屏幕里的像素更值得追逐。

(注:文中政策细节参考2025年8月落地执行的《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》实施细则)

未成年人保护🛡游戏实名认证新规落地,助力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环境

发表评论